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践日益丰富,开放与合作不断深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以普惠金融有力支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助力应对疫情和服务民生,推动构建“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不断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有效开展普惠金融试点示范,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治理,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增强金融普惠性”,赋予了普惠金融更深层次的内涵。下一阶段需要持续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良好生态,厚植负责任金融理念,积极谋划金融健康,不断开创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考虑到金融机构可用7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部分流动性归还8月到期MLF等因素,当日人民银行开展6000亿元MLF操作(含对8月17日MLF到期的续做)和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充分满足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以经济高质量发展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近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就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做好金融稳定发展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重要部署。
今年以来,我国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让利实体企业成效巩固。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召开的工作会议要求,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这不仅为金融系统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消除了市场上关于“融资成本能否再降”的疑虑。
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7月份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6362亿元,引发市场对经济下滑等情况的担忧。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在汇率形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波动,汇率弹性不断增强,为自主实施正常货币政策创造了条件。
2021年以来,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优化存款利率监管,推动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维护市场良好竞争秩序,引导实际贷款利率在去年历史较低水平基础上稳中有降。
7月份社会融资数据近日出炉,市场普遍反映“不及预期”。对此,笔者认为,月度数据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应理性看待;金融对实体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数据表象发掘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持续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
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近八成、投资者数量超6000万……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1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出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破旧立新、稳妥转型的可观成效。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持续推进,个人金融信息在不同系统、产品、业务环节中快速流转,个人金融信息保护面临更多的风险与挑战。近一年来,国家有关监管部门针对个人信息保护,多次下发相关规定。中国银保监会官网日前披露的罚单显示,部分金融机构存在违规采集个人金融信息行为。
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11.1%,是在去年基数较小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更得益于实体经济回暖的有力支撑。还应看到,随着需要核销的存量资产大幅减少,对银行净利润的消耗也相应减少。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十四五”时期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同时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协调发展。当前,部分地区经济下行与金融问题相互交织,经济金融循环不畅,信贷增长较为缓慢。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需要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增加信贷增长缓慢地区的信贷投放,畅通经济金融良性循环。